题目
行列式 $\begin{vmatrix} 0& a& b& 0\\ a& 0& 0& b\\ 0& c& d& 0\\ c& 0& 0& d \end{vmatrix}=$ ( )
$$( A ) (ad-bc)^{2}$$
$$( B ) -(ad-bc)^{2}$$
$$( C ) a^{2}d^{2}-b^{2}c^{2}$$
$$( D ) b^{2}c^{2}-a^{2}d^{2}$$
行列式 $\begin{vmatrix} 0& a& b& 0\\ a& 0& 0& b\\ 0& c& d& 0\\ c& 0& 0& d \end{vmatrix}=$ ( )
$$( A ) (ad-bc)^{2}$$
$$( B ) -(ad-bc)^{2}$$
$$( C ) a^{2}d^{2}-b^{2}c^{2}$$
$$( D ) b^{2}c^{2}-a^{2}d^{2}$$
设函数 $f(x)$ 具有 $2$ 阶导数,$g(x)=f(0)(1-x)+f(1)x,$ 则在区间 $[0,1]$ 上 ( )
( A ) 当 $f'(x) \geqslant 0$ 时,$f(x) \geqslant g(x).$
( B ) 当 $f'(x) \geqslant 0$ 时,$f(x) \leqslant g(x)$.
( C ) 当 $f”(x) \geqslant 0$ 时,$f(x) \geqslant g(x)$.
( D ) 当 $f”(x) \geqslant 0$ 时,$f(x) \leqslant g(x)$.
继续阅读“2014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一选择题第 2 题解析”设随机变量 $Y$ 服从参数为 $1$ 的指数分布,$a$ 为常数且大于零,则 $P\{Y \leqslant a+1 | Y>a\}=$ __.
继续阅读“2013 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数学一填空题第 6 题解析”设二维随机变量 $(X,Y)$ 服从正态分布 $N(\mu,\mu;\sigma^{2},\sigma^{2};0),$ 则 $E(XY^{2})=$____.
由于在正态分布 $X \sim $ $N(\mu, \sigma^{2})$中 $E(X)=\mu$, $D(X)=\sigma^{2}.$ 而且二维正态分布中依然遵循这一定理。
于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我们知道,$E(X)=$ $E(Y)=\mu$, $D(X)=$ $D(Y)=$ $\sigma^{2}.$
又由 $\rho=0$ 我们知道,$X$ 与 $Y$ 相互独立。根据随机变量的独立性中的如下性质:
若 $X_{1},X_{2},$ $\dots ,$ $ X_{n},$ $Y_{1},$ $Y_{2},$ $\dots ,$ $ Y_{m}$ 相互独立,$f(\cdot)$ 为 $n$ 元连续函数且 $g(\cdot)$ 为 $m$ 元连续函数,则 $f(X_{1},X_{2}, \cdots , X_{n})$ 与 $g(X_{1},X_{2}, \cdots , X_{m})$ 也相互独立。
因此,我们知道,$X$ 与 $Y^{2}$ 也相互独立,于是有:
$E(XY^{2})=$ $E(X)E(Y^{2})=$ $E(X) \times [D(Y)+E^{2}(Y)]=$ $\mu(\sigma^{2}+\mu^{2}).$
综上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mu(\sigma^{2}+\mu^{2})$.
EOF
设二维随机变量$(X,Y)$ 服从正态分布 $N(1,0;1,1;0),P\{XY-Y<0\}=$____.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正态分布和二维正态分布两部分知识。
正态分布通常用下面的公式表示:
$$X \sim N(\mu,\sigma^{2}).$$
其中 $\mu$ 表示数学期望(或称“均数”),$\sigma^{2}$ 表示方差,$\sigma$ 表示标准差。
参数 $\mu$ 决定了正态分布的分布图像在坐标系中的位置,正态分布的图像以 $x$ $=$ $\mu$ 为对称轴,左右完全对称。在正态分布中,数学期望 $=$ 均数 $=$ 中位数 $=$ 众数 $=$ $\mu.$
参数 $\sigma^{2}$ 决定了正态分布中随机变量的离散程度,$\sigma$ 越小,数据就越集中,反之,若 $\sigma$ 越大,数据就越集中。反应在正态分布的图像中就是,当 $\sigma$ 越小的时候,正态分布的图像越窄高,$\sigma$ 越大的时候,正态分布的图像越扁平。
正态分布的图像在 $(\mu – \sigma, \mu + \sigma)$ 区间内存在拐点,拐点附近的形状上表现为中间高两边低的特点。
特别地,$X \sim N(0,1)$ 为标准正态分布,其分布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如图 1 是几种不同的正态分布图像,反映了参数 $\mu$ 和 $\sigma$ 对正态分布图像的影响,其中红色线表示的为标准正态分布:
二维正态分布可记作如下形式:
$(X,Y)$ $\sim$ $N(\mu_{1},\mu_{2};\sigma_{1}^{2},\sigma_{2}^{2};\rho).$
在本题中,需要用到关于二维正态分布的如下两个性质:
① $X$ $\sim$ $N(\mu_{1},\sigma_{1}^{2})$; $Y$ $\sim N(\mu_{2},\sigma_{2}^{2})$;
② $X$ 与 $Y$ 独立的充要条件是 $\rho=0.$ 我们可以使用如下 MATLAB 代码绘制二维正态分布条件概率密度函数图像:
x=-5:0.01:5; y=-5:0.01:5; mu=[-1,2]; sigma=[1 1; 1 3]; %输入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可以根据需要修改 [X,Y]=meshgrid(x,y); %产生网格数据并处理 p=mvnpdf([X(:),Y(:)],mu,sigma); P=reshape(p,size(X)); %求取联合概率密度 figure(2) surf(X,Y,P) shading interp colorbar title('二维正态分布条件概率密度函数图像');
我在 MATLAB R2016b 上运行上述代码得到的二维正态分布条件概率密度函数图像如图 2 所示:
关于本题所用到的知识点的介绍就到这里结束,下面是具体的做题过程。
由题可知,$\rho=0,$ 因此,$X$ 与 $Y$ 相互独立,根据“随机变量的独立性”中的定理,我们知道,这也就意味着:
$$P\{X,Y\}=P\{X\}P\{Y\}.$$
于是,我们有:
$P\{XY-Y<0\}$ $=$ $P\{Y(X-1)<0\}$ $=$ $P\{Y>0,X-1<0\}$ $+$ $P\{Y<0,X-1>0\}$ $=$ $P\{Y>0,X<1\}+P\{Y<0,X>1\}$ $=$ $P\{Y>0\}P\{X<1\}$ $+$ $P\{Y<0\}P\{X>1\}$ $=$ $\frac{1}{2}$ $\times$ $\frac{1}{2}$ $+$ $\frac{1}{2}$ $\times$ $\frac{1}{2}$ $=$ $\frac{1}{2}.$
综上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frac{1}{2}$
EOF
设 $a_{1}$ $=$ $\begin{bmatrix} 0\\ 0\\ c_{1} \end{bmatrix}$, $a_{2}$ $=$ $\begin{bmatrix} 0\\ 1\\ c_{2}\end{bmatrix}$, $a_{3}$ $=$ $\begin{bmatrix} 1\\ -1\\ c_{3} \end{bmatrix}$, $a_{4}$ $=$ $\begin{bmatrix} -1\\ 1\\ c_{4}\end{bmatrix}$, 其中 $c_{1}$, $c_{2}$, $c_{3}$, $c_{4}$ 为任意常数,则下列向量组线性相关的为 ( )
( A ) $a_{1},a_{2},a_{3}.$
( B ) $a_{1},a_{2},a_{4}.$
( C ) $a_{1},a_{3},a_{4}.$
( D ) $a_{2},a_{3},a_{4}.$
解答本题需要关于“线性相关”的知识。在向量组 $a_{1},a_{2},\dots a_{n}$ 线性相关的结论中,有这样一个结论:
$n$ 个 $n$ 维向量 $a_{1},a_{2}$, $\dots$ $a_{n}$ 线性相关 $\Leftrightarrow$ 行列式 $|a_{1},a_{2},\dots,a_{n}|=0.$
上面的结论中提到了 “$n$ 维向量”, 其实 “$n$ 维向量” 是两种向量的合称,第一种叫 “$n$ 维列向量”,即 $n$ 行 $1$ 列,形如:
$a=\begin{bmatrix}a_{1}\\ a_{2}\\ \vdots\\ a_{n}\end{bmatrix}.$
第二种叫 “$n$ 维行向量”,即 $1$ 行 $n$ 列,形如:
$b=\begin{bmatrix}b_{1},b_{2},\dots,b_{n}\end{bmatrix}.$
观察可知,题目中给出的是 $3$ 维列向量,选项中给出的向量的排布组合方式是横向的,因此组合形成的是 $3$ 行 $3$ 列的向量组,符合使用上述有关结论的条件。
此外,为了方便计算,这里还需要介绍一种计算行列式数值的简便方法,如下:
只要主对角线的两侧有任一侧有用 $0$ 填充的三角形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begin{bmatrix}\lambda_{1}& 0& 0\\ 0& \lambda_{2}&0\\ 0& 0& \lambda_{3}\end{bmatrix}=\begin{bmatrix}\lambda_{1}& \star& \star\\ 0& \lambda_{2}& \star\\ 0& 0& \lambda_{3}\end{bmatrix}=\begin{bmatrix}\lambda_{1}& 0& 0\\ \star& \lambda_{2}& 0 \\ \star& \star& \lambda_{3} \end{bmatrix}=\lambda_{1} \times \lambda_{2} \times \lambda_{3}.$
注:上述公式中 $\star$ 所在的区域表示该区域不是全部由 $0$ 填充。
只要副对角线的两侧有任一侧有用 0 填充的三角形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begin{bmatrix}0& 0& \lambda_{1}\\ 0& \lambda_{2}&0\\ \lambda_{3}& 0& 0\end{bmatrix}=\begin{bmatrix}\star& \star& \lambda_{1}\\ \star& \lambda_{2}& 0\\ \lambda_{3}& 0& 0\end{bmatrix}=\begin{bmatrix}0& 0& \lambda_{1}\\ 0& \lambda_{2}& \star \\ \lambda_{3}& \star& \star \end{bmatrix}=(-1)^{\frac{n(n-1)}{2}} \times \lambda_{1} \times \lambda_{2} \times \lambda_{3}.$
注:上述公式中 $\star$ 所在的区域表示该区域不是全部由 $0$ 填充。
下面开始逐个选项进行计算并判断相关性。
A 项:
$\begin{vmatrix}0& 0& 1\\ 0& 1& -1\\ c_{1}& c_{2}& c_{3}\end{vmatrix}=(-1)^{\frac{3 \times 2}{2}}\times1\times1\times c_{1}=-c_{1}.$
当 $-c_{1} \neq 0$ 时,$a_{1},a_{2},a_{3}$ 的线性相关不成立。
B 项:
$\begin{vmatrix}0& 0& -1\\ 0& 1& 1\\ c_{1}& c_{2}& c_{4}\end{vmatrix}=(-1)^{\frac{3\times2}{2}}\times (-1) \times 1 \times c_{1}=c_{1}.$
当 $c_{1} \neq 0$ 时,$a_{1},a_{2},a_{4}$ 的线性相关不成立。
C 项:
$\begin{vmatrix}0& 1& -1\\ 0& -1& 1\\ c_{1}& c_{3}& c_{4}\end{vmatrix}=c_{1}-c_{1}=0, 恒成立.$
$a_{1},a_{3},a_{4}$ 的线性相关性恒成立。
D 项:
$\begin{vmatrix}0& 1& -1\\ 1& -1& 1\\ c_{2}& c_{3}& c_{4}\end{vmatrix}=c_{2}-c_{3}-c_{2}-c_{4}=-c_{3}-c_{4}.$
当 $-c_{3}-c_{4} \neq 0$ 时,$a_{2},a_{3},a_{4}$ 的线性相关不成立。
综上可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EOF
设随机变量 $X$ 的概率分布为 $P{X=k}=\frac{C}{k!},k=0,1,2,\dots.$, 则 $E(X^{2})=$__.
根据题目中给出的分布函数(概率分布函数)的形式,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泊松分布。
泊松分布的公式如下:
$P{X=k}$ $=$ $\frac{\lambda^{k}e^{-\lambda}}{k!}$, $(k=0,1,2,\dots).$
于是我们有:
$C$ $=$ $\lambda^{k}e^{-\lambda}.$
由于在泊松分布中,$D(X)$ $=$ $E(X)$ $=$ $\lambda.$
而且我们知道 $D(X)$ 和 $E(X)$ 有如下关系:
$D(X)$ $=$ $E(X^2)-E^{2}(X)$ $\Rightarrow$ $E(X^{2})$ $=$ $D(X)$ $+$ $E^{2}(X)$ $=$ $\lambda$ $+$ $\lambda^{2}.$
因此,只要我们求出 $\lambda$ 的数值,也就是用 $C$ 表示出 $\lambda$ 就可以解出答案。
但是,这个思路是走不通的,一是因为通过 $C=\lambda^{k}e^{-\lambda}$ 用 $C$ 表示出 $\lambda$ 的计算十分复杂,其二是因为即便能够用 $C$ 表达出 $\lambda$, 那么表达式中也会含有未知变量 $k$.
因此可知,这道题还需要找一些隐含的条件,走另外的解题思路。
既然从源头开始想出来的解题思路有问题,那么我们就倒着想,看看为了计算出最终的结果,我们需要哪些条件。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无论采取哪种方法,要想解出 $E(X^{2})$, 就必须知道 $D(X)$ 和 $E^{2}(X)$, 因此(根据泊松分布的特性)我们需要知道 $\lambda$ 的数值,而要知道 $\lambda$ 的数值必然需要通过已知的常数 $C$ 来确定,根据公式,$C$ 与 $\lambda$ 同时出现的情况只在下面这个公式中存在:
$\frac{C}{k!}$ $=$ $\frac{\lambda^{k}e^{-\lambda}}{k!}.$
但是,上面这个公式中存在一个未知量 $k.$
至此,无论我们接下来采取什么解题思路,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要移除未知量 $k$ 这个障碍。
如何移除呢?题目中并没有给出 $k$ 的值,也没有可供解出 $k$ 的关系式。不过,既然要解出 $k$ 就先来想想 $k$ 的含义吧。
在泊松分布的定义中,$X$ 是随机变量,由泊松分布公式中的 “$P{X=k}$” 我们知道,$k$ 就是用来给 $X$ 赋值的,不同的 $k$ 值对应不同的概率,而 $k$ 的取值范围是 $0,1,2,\dots n.$ 根据概率分布函数的特点我们知道,在一次随机实验中,一定会有一个随机变量发生,如果我们手里有全部的随机变量,那么在任何一次实验中都会有一个随机变量在我们手里发生,从整体上看这就是一个必然事件。
于是,我们知道,如果让 $k$ 取到所有可能取到的值并计算概率,之后把这些概率相加,那么和一定是 $1$, 即:
$\sum_{k=0}^{\infty}$ $\frac{\lambda^{k}e^{-\lambda}}{k!}$ $=$ $\sum_{k=0}^{\infty}$ $\frac{C}{k!}$ $=$ $C\sum_{k=0}^{\infty}\frac{1}{k!}$ $=1.$
这里需要我们知道一个额外的知识点,就是自然常数(自然对数的底数) $e$ 的表示方法。
$e$ 有两种表示方法,如下:
方法一:$e=\lim_{n \rightarrow \infty}(1+\frac{1}{n})^{n}.$
方法二:$e=\sum_{n=0}^{\infty}\frac{1}{n!}=\frac{1}{0!}+\frac{1}{1!}+\frac{1}{2!}+\dots\frac{1}{n!}.$
注意:$0!=1.$
于是,我们有:
$C\sum_{k=0}^{\infty}$ $\frac{1}{k!}$ $=$ $Ce$ $=$ $1$ $\Rightarrow C$ $=$ $\frac{1}{e}$ $=$ $e^{-1}.$
又因为 $C$ $=$ $\lambda^{k}e^{-\lambda},$ 我们有:
$\lambda^{k}e^{-\lambda}$ $=$ $e^{-1}.$
于是有:
$\lambda$ $=$ $1$, $k=1.$
到这里就解出 $\lambda$ 的数值了,再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解出 $E(X^{2}):$
$E(X^2)$ $=$ $\lambda+\lambda^{2}$ $=$ $1$ $+$ $1^{2}$ $=$ $1$ $+$ $1$ $=$ $2.$
综上可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2$
EOF
设 $A,B,C$ 是随机事件,$A$ 与 $C$ 互不相容,$P(AB)$ $=$ $\frac{1}{2}$, $P(C)$ $=$ $\frac{1}{3}$, 则 $P(AB|\bar{C})$ $=$__.
$A$与 $C$ 互不相容 $\Rightarrow$ $A$ $\cap$ $C$ $=$ $\phi$ $\Rightarrow$ $P(AC)$ $=$ $P(\phi)$ $=$ $P(\phi \cap B)$ $\Rightarrow$ $P(AC \cap B)$ $=$ $0$.
于是,我们有:
$P(AB|\bar{C})$ $=$ $\frac{P(AB \bar{C})}{P(\bar{C})}$ $=$ $\frac{P[AB(1-C)]}{1-P(C)}$ $=$ $\frac{P(AB-ABC)}{1-P(C)}$ $=$ $\frac{P(AB)-P(AB \cap ABC)}{1-P(C)}$ $=$ $\frac{P(AB)-P(ABC)}{1-P(C)}$ $=$ $\frac{\frac{1}{2}-0}{\frac{2}{3}}$ $=$ $\frac{1}{2}$ $\times$ $\frac{3}{2}$ $=$ $\frac{3}{4}$.
综上可知,正确答案:$\frac{3}{4}$.
EOF
若由 $A$ 能够推导出 $B$, 但是由 $B$ 不能够推导出 $A$, 则称 $A$ 是 $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B$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 $A$.)。
从集合的角度看,就是 $A \in B$, 如图 1:
设随机事件 $A$ 与 $B$ 相互独立,且 $P(B)$ $=$ $0.5$ ,$P(A-B)$ $=$ $0.3$, 则 $P(B-A)$ $=$ ( )
( A ) $0.1$
( B ) $0.2$
( C ) $0.3$
( D ) $0.4$
本题的关键点是“相互独立”,即 $A$ 事件与 $B$ 事件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事件,$A$ 事件的发生不会影响 $B$, $B$ 事件的发生也不会影响 $A$. 由于 $A$ 事件的发生与否都不影响 $B$ 事件的发生与否,由此我们知道,若 $A$ 与 $B$ 相互独立,那么 $A$ 与 $\bar{B}$ 也相互独立,$B$ 与 $\bar{A}$ 同样相互独立。因此,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计算中,使用带有 $\bar{A}$ 和 $\bar{B}$ 的式子代替带有 $A$ 与 $B$ 的式子进行化简。
根据概率论中关于事件的独立性方面的相关知识,我们知道:
$A$与 $B$ 相互独立 $\Leftrightarrow$ $P(AB)$ $=$ $P(A)P(B)$.
综上,于是有:
$P(AB)$ $=$ $P(A)P(B)$;
$P(A \bar{B})$ $=$ $P(A)P(\bar{B})$;
$P(\bar{A}B)$ $=$ $P(\bar{A})P(B)$;
根据概率论减法公式,我们知道(这个公式没有设置 $A$ 和 $B$ 的关系,即是说,只要 $A$ 和 $B$ 是两个事件就是用这个公式计算,自然也可以应用于相互独立的事件。):
$P(B-A)$ $=$ $P(B)$ $-$ $P(AB)$.
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有:
$P(B)$ $=$ $0.5$, $P(A-B)$ $=$ $0.3$
根据逆事件(对立事件)的知识,我们还知道:
$P(\bar{B})$ $=$ $1$ $-$ $P(B)$ $=$ $0.5$;
$P(B)$ $=$ $1$ $-$ $P(\bar{B})$ $=$ $0.5$.
于是,将 $P(A-B)$ 中的 $B$ 用 $\bar{B}$ 替换后得到:
$P(A-B)$ $=$ $P(A)$ $-$ $P(AB)$ $=$ $P(A)$ $-$ $P[A(1-\bar{B})]$ $=$ $P(A)$ $-$ $P(A-A \bar{B})$ $=$ $P(A)$ $-$ $[P(A)$ $-$ $P(AA \bar{B})]$ $=$ $P(A)$ $-$ $P(A)$ $+$ $P(A \bar{B})$ $=$ $P(A \bar{B})$ $=$ $P(A)P(\bar{B})$ $=$ $P(A)$ $\cdot$ $0.5$ $=$ $0.3$.
注:由于 $A$ $\cap$ $A$ $=$ $A$, 即 $AA$ $=$ $A$, 所以:$P(A)$ $-$ $P(AA \bar{B})$ $=$ $P(A)$ $-$ $P(A \bar{B})$, 下面的类似计算过程中将省略这一步。
于是有:$P(A)$ $=$ $\frac{0.3}{0.5}$ $=$ $0.6$.
又因为:
$P(B-A)$ $=$ $P(B)$ $-$ $P(AB)$ $=$ $P(B)$ $-$ $P[(1- \bar{A})B]$ $=$ $P(B)$ $-$ $P(B-\bar{A}B)$ $=$ $P(B)$ $-$ $P(B)$ $+$ $P(\bar{A}B)$ $=$ $P(\bar{A}B)$ $=$ $P(\bar{A})P(B)$.
由于,$P(A)$ $=$ $0.6$, 则,$P(\bar{A})$ $=$ $0.4$.
于是有:
$P(B-A)$ $=$ $P(\bar{A})P(B)$ $=$ $0.4$ $\cdot$ $0.5$ $=$ $0.2$.
综上可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
本文开头提到了,本题的关键点是“相互独立”。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个关键点会发生什么呢?没有注意到这个关键点的话,可能会出现如下错误的思考方式和解法。
在概率论中有一个公式是下面这样的:
$P(B-A)$ $=$ $P(B)$ $-$ $P(A)$.
如果根据这个公式计算,那么本题将十分简单(数学一中也不会出这么“直观”的题吧 :-)):
已知:$P(B)$ $=$ $0.5$, $P(A-B)$ $=$ $0.3$, 那么:
$P(A-B)$ $=$ $P(A)$ $-$ $P(B)$ $=$ $P(A)$ $-$ $0.5$ $=$ $0.3$ $\Rightarrow$ $P(A)$ $=$ $0.8$ $\Rightarrow$ $P(B-A)$ $=$ $P(B)$ $-$ $P(A)$ $=$ $0.5$ $-$ $0.8$ $=$ $-0.3$.
但是,我们观察选项可知,并没有哪个选项是 $-0.3$, 而且 $P(B-A)$ $=$ $P(B)$ $-$ $P(A)$ 这个公式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
很显然,在独立事件中,不可能出现 $A$ $\subset$ $B$ 或者 $B$ $\subset$ $A$ 的情况。
因此我们知道,在使用一个公式前,一定要仔细审查,确保该公式的适用范围符合当前的解题环境,不能只是因为题目中的参数可以和公式中的参数对应就直接拿来使用。
EOF
若 $A$, $B$ 为任意两个随机事件,则 ( )
( A ) $P(AB)$ $\leqslant$ $P(A)P(B)$.
( B ) $P(AB)$ $\geqslant$ $P(A)P(B)$.
( C ) $P(AB)$ $\leqslant$ $\frac{P(A)+P(B)}{2}$.
( D ) $P(AB)$ $\geqslant$ $\frac{P(A)+P(B)}{2}$.
我们知道,$AB$ $\Leftrightarrow$ $A$ $\cap$ $B$.
于是,我们知道,$AB$ $\subset$ $A$, $AB$ $\subset$ $B$.
接下来,根据概率的基本性质中的可比性:
设 $A$, $B$ 是两个事件,若 $A$ $\subset$ $B$, 则有:
$P(A)$ $\leqslant$ $P(B)$;
$P(B-A)$ $=$ $P(B)$ $-$ $P(A)$.
于是,我们知道:
$P(AB)$ $\leqslant$ $P(A)$; ①
$P(AB)$ $\leqslant$ $P(B)$. ②
接下来,将 ① 式与 ② 式联立可得:
$P(AB)$ $+$ $P(AB)$ $\leqslant$ $P(A)$ $+$ $P(B)$ $\Leftrightarrow$ $2$ $\cdot$ $P(AB)$ $\leqslant$ $P(A)$ $+$ $P(B)$ $\Leftrightarrow$ $P(AB)$ $\leqslant$ $\frac{P(A)+P(B)}{2}$.
综上可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EOF
先来看一下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定义。
互斥事件的定义:
互斥事件(互不相容):当 $AB$ $=$ $\varnothing$ (也可以写成 $A$ $\cap$ $B$ $=$ $\varnothing$)时,称事件 $A$ 与 事件$B$ 互不相容或互斥,事件 $A$, $B$ 不能同时发生.
对立事件的定义:
对立事件(逆事件):若 $A$ $\cup$ $B$ $=$ $\Omega$ 且 $A$ $\cap$ $B$ $=$ $\varnothing$, 则称 $A$ 与 $B$ 互为逆事件,也称互为对立事件. $A$ 的对立事件记为 $\bar{A}$.
总的来说,互斥事件是一个比对立事件更广泛一些的概念,这一点从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各自的定义上也可以看出来。互斥事件只限制了 $A$ $\cap$ $B$ $=$ $\varnothing$, 而对立事件不仅限制了 $A$ $\cap$ $B$ $=$ $\varnothing$, 还限制了 $A$ $\cup$ $B$ $=$ $\Omega$. 很显然,互斥事件的限制范围更宽松,因此能表示的范围也更大。
我们可以将互斥事件和对立事件理解成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对立必然互斥,互斥不一定对立。
如果要用普通语言表述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那就是:
对立是要么一定且只能是我,要么就一定且只能是你;
互斥是如果不是我,则可能是你,也可能另外的其他人。
为了进一步辅助理解,我画了两张图,大致表示出了对立事件和互斥事件,如下。
图 1 表示 $A$ 与 $B$ 为对立事件时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图 2 表示 $A$ 与 $B$ 为互斥事件时其 相互之间的关系:
注:本文中的 “$\Omega$” 表示当前语境下的样本空间,即当前语境下所有样本点组成的集合。
涵盖高等数学基础概念、解题技巧等内容,图文并茂,计算过程清晰严谨。
以独特的视角解析线性代数,让繁复的知识变得直观明了。
通过专题的形式对数学知识结构做必要的补充,使所学知识更加连贯坚实。
让考场上没有难做的数学题!
EOF
设函数 $f(x)$ 在 $(-\infty,+\infty)$ 上连续,其 $2$ 阶导函数 $f”(x)$ 的图形如图 1 所示,则曲线 $y$ $=$ $f(x)$ 的拐点的个数为 ( )
( A ) $0$.
( B ) $1$.
( C ) $2$.
( D ) $3$.
如图 2 所示,令左边的曲线与 $x$ 轴的交点为点 $x_{1}$, 坐标原点为点 $x_{2}$, 右边曲线与 $x$ 轴的交点为点 $x_{3}$:
由于本题涉及 2 阶导数,因此可以通过拐点存在的充分条件中的第一充分条件来判定:
若曲线 $y$ $=$ $f(x)$ 在 $x$ $=$ $x_{0}$ 处 $f”(x_{0})$ $=$ $0$ (或 $f”(x_{0})$ 不存在,但 $f(x)$ 在 $x$ $=$ $x_{0}$ 处连续),若 $f”(x)$ 在 $x_{0}$ 的左、右两侧邻域内异号,则 $(x_{0}$, $f(x_{0}))$ 为曲线 $y$ $=$ $f(x)$ 的拐点。
我们知道,对于连续函数的图像曲线而言,拐点处的图像曲线要么等于零,要么不存在。图 2 中的 $x_{1}$, $x_{2}$, $x_{3}$ ( $f”(x_{2})$ 虽然不存在,但是由题目中给出的“函数 $f(x)$ 在 $(-\infty,+\infty)$ 上连续”的条件我们知道,$f”(x_{2})$ 在点 $x_{2}$ 的左右两侧邻域是连续的,可能是原函数的一个拐点。)三个点均满足该条件。但是点 $x_{1}$ 两侧的函数都为正($f”(x)$ 的图像在 $x$ 轴上方),因此,不满足“左右两侧邻域内异号”的条件,因此,点 $x_{1}$ 不是函数 $f(x)$ 的拐点。点 $x_{2}$ 和 $x_{3}$ 两侧邻域的函数图像均异号,因此点 $x_{2}$ 和 $x_{3}$ 满足函数拐点存在的充分条件,函数 $f(x)$ 有两个拐点。
综上可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EOF
曲线 $y$ $=$ $(x-1)$ $(x-2)^{2}$ $(x-3)^{3}$ $(x-4)^{4}$ 的拐点是 ( )
( A ) $(1,0)$.
( B ) $(2,0)$.
( C ) $(3,0)$.
( D ) $(4,0)$.
本题主要涉及求导,曲线的凹凸性,曲线凹凸性的判定,拐点的定义,拐点存在的充分条件这些知识。
曲线凹凸性的定义如下:
设函数 $f(x)$ 在区间 $I$ 上连续,若对 $I$ 上任意两点 $x_{1}$, $x_{2}$, 恒有:
$f(\frac{x_{1}+x_{2}}{2})$ $<$ $(>)$ $\frac{f(x_{1})+f(x_{2})}{2}$,
则称曲线 $y$ $=$ $f(x)$ 在区间 $I$ 上是向凹(凸)的.
曲线凹凸性的判定如下:
设函数 $f(x)$ 在 $[a,b]$ 上连续,在 $(a,b)$ 内具有二阶导数,那么:
① 如果在 $(a,b)$ 内 $f”(x)$ $>$ $0$, 则曲线 $y$ $=$ $f(x)$ 在 $[a,b]$ 上是凹的;
② 如果在 $(a,b)$ 内 $f”(x)$ $<$ $0$, 则曲线 $y$ $=$ $f(x)$ 在 $[a,b]$ 上是凸的.
拐点的定义如下:
设函数 $f(x)$ 在区间 $I$ 内连续,$x_{0}$ 是 $I$ 的内点,如果曲线 $y$ $=$ $f(x)$ 在经过点 $(x_{0},$ $f(x_{0}))$ 时凹凸性发生了改变,则称点 $(x_{0},$ $f(x_{0}))$ 为曲线的拐点.
拐点存在的充分条件如下:
第一充分条件:若曲线 $y$ $=$ $f(x)$ 在 $x$ $=$ $x_{0}$ 处 $f”(x_{0})$ $=0$ (或 $f”(x_{0})$ 不存在,但 $f(x)$ 在 $x$ $=$ $x_{0}$ 处连续),若 $f”(x)$ 在 $x_{0}$ 的左右两侧邻域异号,则 $(x_{0},$ $f(x_{0}))$ 为曲线 $y$ $=$ $f(x)$的拐点.
第二充分条件:设 $f(x)$ 在 $x$ $=$ $x_{0}$ 的某邻域内有三阶导数,且 $f”(x_{0})$ $=$ $0$, $f”'(x_{0})$ $\neq$ $0$, 则 $(x_{0},$ $f(x_{0}))$ 为 $f(x)$ 的拐点.
回到本题。本题的原式是:
$y$ $=$ $(x-1)$ $(x-2)^{2}$ $(x-3)^{3}$ $(x-4)^{4}$.
观察可知,当 $x$ $=$ $1$, $2$, $3$, $4$ 时都可以使 $y$ $=$ $0$, 而我们在找拐点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找到哪个点是大于零的,哪个点是小于零的或者哪个点是等于零的,上面式子的设定从计算上来看可以很快地找到这些特殊点。
求拐点的过程中少不了要计算导数,但是上面的式子太长,求导之后会更长,为了方便计算,尽可能避免出错,我们作如下约定:
令:
$A$ $=$ $(x-1)$;
$B$ $=$ $(x-2)^{2}$;
$C$ $=$ $(x-3)^{3}$;
$D$ $=$ $(x-4)^{4}$.
之后,我们有:
原式 $=$ $y$ $=$ $ABCD$.
于是我们有:
$y’$ $=$ $A’BCD$ $+$ $A(BCD)’$;
$y”$ $=$ $A”BCD$ $+$ $A'(BCD)’$ $+$ $A'(BCD)’$ $+$ $A(BCD)”$;
$y”’$ $=$ $A”’BCD$ $+$ $A”(BCD)’$ $+$ $A”(BCD)’$ $+$ $A'(BCD)”$ $+$ $A”(BCD)’$ $+$ $A’BCD”$ $+$ $A'(BCD)”$ $+$ $A(BCD)”’$;
令 $y’$ $=$ $0$, 则有:
$y'(2)$ $=$ $y'(3)$ $=$ $y'(4)$ $=$ $0$;
$y'(1)$ $\neq$ $0$. ($x$ $=$ $1$ 对应 $A$, 但是 $A’$ 是一个常数,不受 $x$ 的影响,因此 $x$ $=$ $1$ 不会使 $y’$ $=$ $0$, 以下计算过程中的判断与此类似.)
令 $y”$ $=$ $0$, 则有:
$y”(3)$ $=$ $y”(4)$ $=$ $0$;
$y”(1)$ $\neq$ $0$, $y”(2)$ $\neq$ $0$.
令 $y”’$ $=$ $0$, 则有:
$y”'(4)$ $=$ $0$;
$y”'(1)$ $\neq$ $0$, $y”'(2)$ $\neq$ $0$, $y”'(3)$ $\neq$ $0$.
通过上面的计算我们知道,$y”(3)$ $=$ $0$ 且 $y”'(3)$ $\neq$ $0$, 因此,根据拐点存在的充分条件中的第二充分条件,点 $(3,0)$ 是曲线 $y$ 的拐点。
综上可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
EOF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 若 $\lim_{x \rightarrow x_{0}}$ $f(x)$ $\geqslant$ $\lim_{x \rightarrow x_{0}}$ $g(x)$, 则 $\exists$ $\varepsilon$ $>$ $0$, 当 $0$ $<$ $|x-x_{0}|$ $<$ $\varepsilon$ 时,$f(x)$ $\geqslant$ $g(x)$.
( B ) 若 $\exists$ $\varepsilon$ $>$ $0$, 当 $0$ $<$ $|x-x_{0}|$ $<$ $\varepsilon$ 时,$f(x)$ $>$ $g(x)$, 且 $\lim_{x \rightarrow x_{0}}$ $f(x)$ $=$ $A_{0}$, $\lim_{x \rightarrow x_{0}}$ $g(x)$ $=$ $B_{0}$, 则 $A_{0}$ $>$ $B_{0}$.
( C ) 若 $\exists$ $\varepsilon$ $>$ $0$, 当 $0$ $<$ $|x-x_{0}|$ $<$ $\varepsilon$ 时,$f(x)$ $>$ $g(x)$, 则 $\lim_{x \rightarrow x_{0}}$ $f(x)$ $\geqslant$ $\lim_{x \rightarrow x_{0}}$ $g(x)$.
( D ) 若 $\lim_{x \rightarrow x_{0}}$ $f(x)$ $>$ $\lim_{x \rightarrow x_{0}}$ $g(x)$, 则 $\exists$ $\varepsilon$ $>$ $0$, 当 $0$ $<$ $|x-x_{0}|$ $<$ $\varepsilon$ 时,$f(x)$ $>$ $g(x)$.
概念考察题是考研数学中一类比较难的题,这类题的难点在于除了紧抠概念之外,解答者没有多少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而且,概念考察题考察的都是概念的细微之处,一不留神就可能审错题。
从本题的四个选项可以看出,本题考查的着重点在函数极限这一部分。更细致的来看,本题考查了函数极限的定义中当 $x$ $\rightarrow$ $x_{0}$ 时的极限的定义,如下:
已知 $\lim_{x \rightarrow x_{0}}$ $f(x)$ $=$ $A$
任给 $\varepsilon$ $>$ $0$, 存在正数 $\delta$, 当 $0$ $<$ $(x$ $-$ $x_{0})$ $<$ $\delta$ 时,就有 $|f(x)-A|$ $<$ $\varepsilon$.
注:上面这个定义说的通俗一点就是,当 $x$ 与 $x_{0}$ 足够接近的时候,$f(x)$ 与 $f(x)$ 的极限 $A$ 也足够接近。
本题还考察了函数极限的性质中的“保号性”,如下:
设 $\lim$ $f(x)$ $=$ $A$ $>$ $0$, 则在极限管辖的范围内,$f(x)$ $>$ $0$ $($ $f(x)$ $>$ $\frac{A}{2}$ $)$.
反之,$f(x)$ $>$ $0$ 且 $\lim$ $f(x)$ $=$ $A$ $\Rightarrow$ $A$ $\geqslant$ $0$.
注:当 $x$ $\rightarrow$ $x_{0}$ 时,“极限管辖的范围”指的就是 $x_{0}$ 的去心邻域;当 $x$ $\rightarrow$ $\infty$ 时,“极限管辖的范围”指的就是无穷远处。
对于函数极限的性质中的保号性,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以下是对本题中每一个选项的分析。
该选项给出了:
$\lim_{x \rightarrow x_{0}}$ $f(x)$ $\geqslant$ $\lim_{x \rightarrow x_{0}}$ $g(x)$.
这说明 $f(x)$ 和 $g(x)$ 的极限都存在(满足了研究极限问题的大前提,条件可用,可以继续接下来的思考步骤)且 $f(x)$ 的极限大于等于 $f(x)$ 的极限。
于是,我们有:
$\lim_{x \rightarrow x_{0}}$ $($ $f(x)$ $-$ $g(x)$ $)$ $\geqslant$ $0$.
接下来选项给出了:
若 $\exists$ $\varepsilon$ $>$ $0$, 当 $0$ $<$ $|x-x_{0}|$ $<$ $\varepsilon$ 时
这说明我们是要在“函数极限的管辖范围内”讨论这个选项的说法,具备使用保号性的前提,条件可用,可以继续接下来的思考步骤。
该选项接下来指出,由上面的条件可以推出 $f(x)$ $\geqslant$ $g(x)$.
这个结论是不对的。原因如下:
若函数 $f(x)$ 的极限 $A$ $>$ $0$, 则可以推出函数 $f(x)$ $>$ $0$;
若函数 $f(x)$ 的极限 $A$ $<$ $0$, 则可以推出函数 $f(x)$ $<$ $0$;
若函数 $f(x)$ 的极限 $A=0$, 则不能确定函数 $f(x)$ 是大于 $0$, 小于 $0$ 还是等于 $0$. 原因是,如果 $A$ $=$ $0$ 我们不知道函数 $f(x)$ 是在大于 $0$ 的方向上趋近于极限 $A$, 还是在小于 $0$ 的方向上趋近于极限 $A$, 抑或 $f(x)$ $=$ $0$.
如图 1 所示,当函数的极限等于 $0$ 时,函数可能是大于 $0$ 的:
如图 2 所示,当函数的极限等于 $0$ 时,函数也可能是小于 $0$ 的:
第三种情况,当函数的极限等于 $0$ 时,函数可能也是等于 $0$ 的,如图 3 所示:
因此,已知极限 $\lim_{x \rightarrow x_{0}}$ $[$ $f(x)$ $-$ $g(x)$ $]$ $\geqslant$ $0$, 并不能推导出函数 $F(x)$ $=$ $[$ $f(x)$ $-$ $g(x)$ $]$ $\geqslant$ $0$.
综上可知,选项 A 是错误的。
题目中给出了如下条件:
若 $\exists$ $\varepsilon$ $>$ $0$, 当 $0$ $<$ $|x-x_{0}|$ $<$ $\varepsilon$ 时
因此,本题符合函数极限保号性的使用条件,条件可用,可以继续接下来的思考步骤。
接着,该选项给出:
$f(x)$ $>$ $g(x)$
于是,当我们令 $F(x)$ $=$ $f(x)$ $-$ $g(x)$ 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F(x)$ $>$ $0$
接着,该选项又给出:
$\lim_{x \rightarrow x_{0}}$ $f(x)$ $=$ $A_{0}$, $\lim_{x \rightarrow x_{0}}$ $g(x)$ $=$ $B_{0}$
这说明函数 $f(x)$ 和函数 $g(x)$ 都是存在极限的,符合我们研究函数极限问题的大前提,条件可用,可以继续接下来的思考步骤。
最后,该选项给出了他的结论:
$A_{0}$ $>$ $B_{0}$
有了这个结论,结合前面的条件,我们可以把该选项改写成如下形式:
已知函数 $F(x)$ 存在极限,且函数 $F(x)$ $>$ $0$, 则 $\lim_{x \rightarrow x_{0}}$ $F(x)$ $>$ $0$.
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已知函数大于 $0$ 的时候,其极限是可能等于 $0$ 的,例如对 A 选项的解析中给出的图 1, 函数 $f(x)$ $=$ $\frac{1}{x}$ 始终是大于 $0$ 的,但是其极限却是等于 $0$ 的。
综上可知,选项 B 是错误的。
该选项的错误比较明显,因为选项中没有指明函数 $f(x)$ 和函数 $g(x)$ 的极限存在,缺少了研究极限问题的大前提,那么,接下来的所有说明和结论都是没有根据也没有意义的。不过,如果 C 选项像 B 选项一样指明函数 $f(x)$ 和函数 $g(x)$ 的极限是存在的,那么该选项的表述就是正确的,原因在 B 选项中已经分析过。
综上可知,选项 C 是错误的。
该选项首先给出了如下条件:
$\lim_{x \rightarrow x_{0}}$ $f(x)$ $>$ $\lim_{x \rightarrow x_{0}}$ $g(x)$
若我们令 $F(x)$ $=$ $f(x)$ $-$ $g(x)$, 则上面的条件可以改写成:
$\lim_{x \rightarrow x_{0}}$ $F(x)$ $>$ $0$
接着选项给出了:
若 $\exists$ $\varepsilon$ $>$ $0$, 当 $0$ $<$ $|x-x_{0}|$ $<$ $\varepsilon$ 时
这说明我们是要在“函数极限的管辖范围内”讨论这个选项的说法,具备使用保号性的前提,条件可用,可以继续接下来的思考步骤。
接着,该选项给出了它的结论:
$f(x)$ $>$ $g(x)$
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我们可以将此改写成:
$F(x)$ $>$ $0$
我们知道,当一个函数的极限存在且大于 $0$ 的时候,在函数极限的管辖范围内,可以推导出该函数也大于 $0$.
综上可知,选项 D 是正确的。
EOF